訪企伊始,訪問團隊與沈陽盛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龍騰共同觀看了關于遼寧傳媒學院的校園宣傳片,張漪助理詳細介紹了目前學校的發展狀況,并詢問了沈陽盛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創辦歷程、公司概況以及在校企合作的具體開展情況。作為遼寧傳媒學院畢業的優秀校友,蔡龍騰總經理首先介紹了在遼寧傳媒學院就讀期間學習、生活的美好經歷,同時感恩母校對于他的培養并介紹了公司的創辦歷程和目前的發展狀況。對于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育行業所需人才,蔡經理表達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未來的高校“應用型”建設的發展方向,只有不斷推進和完善高校與企業的這種“連系”,才能培養出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訪問過程中,張漪助理與蔡經理還在AIGC技術在行業中的具體應用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張漪助理對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設計專業的應用和發展表達了深切的關注,并詳細詢問了目前企業對于AIGC技術實踐需求和效果等基本情況。蔡經理表示目前的設計行業對于AIGC應用只是初始階段,尤其受東北地區的發展特點影響,但是在3年后,AIGC技術將會在各個設計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目前關于AIGC技術應用的布局,將會對企業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訪問最后,蔡經理帶領訪問團隊參觀了沈陽盛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辦公環境,并展示了從方案設計、選用材料、施工工藝等各個環節的實訓場地。確保了學生能夠在企業實習實訓期間的質量。張漪助理對于沈陽盛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合作條件給予了高度肯定。
通過此次訪企拓崗專項行動,遼寧傳媒學院與沈陽盛美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達成深度合作共識。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機制,以AI行業應用布局方向為教學培養契機,搭建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于一體的產教融合高地,為行業培養優秀人才注入強勁動能,書寫新時代高等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精彩篇章。
]]>會議伊始,劉敬玫副院長代表學院向與會企業代表致以誠摯歡迎,并提出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針對2025屆畢業生答辯質量優化、企業定制化課程開發、學生作品實踐轉化、AI課程體系重構等方向,征集企業專家的指導意見。她強調,學院始終以“服務行業需求、培育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期待通過校企深度互動,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精準對接。
隨后,企業代表結合畢業答辯過程踴躍發言。多家企業負責人指出,學生在設計作品中需進一步平衡藝術性與實用性,建議通過“項目式教學”增強學生對專業價值的認同感;引入職業測評評估學生的職業傾向與就業方向;養成用AI軟件作為輔助工具進行設計與思考的習慣;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意表達能力;同時,畢業生答辯中普遍存在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需加強學生表達技巧與邏輯思維的訓練。有代表提出:“應引導學生從實際需求出發創作,通過真實案例激發專業熱情,同時提升團隊協作與互動能力,為職場適應奠定基礎。”
院長張利欣對企業負責人在畢業答辯過程中的全程參與表示感謝,在聽取企業對人才培養修訂的意見后,對學院當前育人成效進行總結,并鼓勵各系部結合企業專家反饋意見提出修訂方案。
公共藝術系主任昝薇提出“雙向賦能”計劃,通過定期組織教師赴企業實踐交流、引入企業導師參與課程設計與項目指導,搭建校企深度協作平臺;環境藝術系主任付明遠聚焦教學體系優化,系統推出五項舉措——利用期末答辯強化學生表達能力、每學期開展主課教師帶隊的校外實踐、加強師生高頻互動的翻轉課堂、聯合企業定制模塊化課程,嚴格審查畢業設計創作過程;針對室內設計系學生基數大、水平差異顯著的現狀,系主任高燕南提出分層培養方案,以“基礎強化班”夯實技能、“項目精英班”對接行業需求,并邀請企業導師參與階段性評估,實現教學精準提質。三大改革方案緊扣產教融合主線,著力破解育人痛點,形成協同育人新格局。
最后張利欣院長在總結中強調,學院將以此次論證會為契機,系統性梳理人才培養痛點,加速推進“課程—實踐—評價”三位一體改革,切實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就業競爭力。劉敬玫副院長進一步提出,未來將建立校企定期溝通機制,每學期舉辦專題研討會,確保育人方案動態優化。
本次會議通過校企深度對話,為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切實路徑。與會者一致認為,唯有堅持“開放辦學、產教融合”,方能培育出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院將持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攜手企業共繪育人新藍圖。
]]>訪企過程中,李偉副校長關切詢問創業的心路歷程。肖經理分享到:在校期間得益于教師及學校傳授實用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奠定了日后從事裝飾行業的基礎,歷經5次創業的嘗試,最終選擇深耕裝飾行業。目前公司在職員工15人,設有沈陽、鞍山兩個分公司。利用沈北大學城的區位優勢,把總公司設立在沈北區域。
聚焦市場需求,探索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新方向
調研最后,在趙云總經理的陪同下,校方領導實地考察了企業辦公環境及實體樣板間,深入了解公司運營狀況和設計團隊建設情況。城市學院室內設計系主任高燕南向企業發出誠摯邀請,希望其參與學校5月份舉辦的2025屆校園招聘會。屆時,招聘會將匯聚大量應屆畢業生,為企業與人才搭建精準對接平臺,助力企業提前鎖定優秀人才,滿足階段性人才需求。
以訪企拓崗為契機,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會議伊始,張利欣院長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強調,本次人才培養方案調整遵循四大原則,即迎合產業升級新生態、契合學科教學新標準、聚焦數字融合新錨點、融入學校發展新戰略。他表示,專業建設從來不是學院的“獨角戲”,而是校企雙方的“協奏曲”,學院正在積極探索人才培養和創新協同發展的新路徑,期待與會者能夠暢所欲言,既為專業建設“問診把脈”,更是攜手繪制“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新藍圖。
第一階段,學院各位系主任依次介紹了建筑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智慧城市管理技術三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就業方向和崗位能力,重點闡述了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條件等,同時也介紹了專科專業首次引入的我校教學特色——項目教學包的設置情況。
第二階段,院企雙方聚焦于數字化時代對應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對學院現有及未來新專業展開了深入探討。企業代表朱巖首先肯定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并建議結合企業用人需求及新技術更新,以市場需求和職業規劃為導向,反向推導人才培養方案。企業代表吳碧瑩作為優秀校友,對畢業生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們綜合素質高、技術能力強,她建議學院在軟件教學中更加注重實踐應用,以滿足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督導處副處長孫吉表示,職業規劃已融入專業課程,希望邀請更多企業開展介紹活動,幫助學生做好規劃。教務處任志華老師強調,學校人才培養以應用為核心,將充分利用技術和工具,著重提升學生工作流程意識。同時,校內與會者從操作層面為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具體建議,如進一步調整考核形式比例,明確課程教學核心目標,并仔細推敲知識點交叉重復性的問題。
同學們積極地投入到此次煙頭清撿活動中,他們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認真地拾起地上的每一個煙頭。
他們用汗水與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現出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高尚品質。在勞動中,大家不僅為校園創造了一個整潔優美的環境,更讓雷鋒精神在校園里落地生根,激勵著更多同學將雷鋒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從點滴小事做起,傳遞愛心與正能量。
城市學子在輔導員的帶領下,分工明確,以班級為單位有序分工,積極投身勞動。將教室的每一處角落都認真清理,以實際行動為校園環境貢獻力量,展現良好精神風貌。
在這次清掃活動中,同學們用汗水換來了教室的煥然一新,在身體力行間,觸摸到雷鋒精神的實質。這份收獲,遠比干凈的環境更有價值。雷鋒精神不應只存于一時一事,更應融入日常的學習與生活里。
通過這次學雷鋒勞動實踐活動,城市學子們不僅體會到了環境衛生保護的重要性,還提高了對校園環境的關注度和保護意識,同時也體驗到了保潔人員勞動的艱辛,更深一步體會了“苦盡甘來”的深刻內涵。
]]>環境設計系:AI賦能設計教育,開啟教學新篇章
環境設計系以“AI賦能設計教育,開啟教學新篇章”為主題展開研討。會上,環境設計系主任付明遠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積極分享AI技術在環境設計領域的應用案例。教師們也就AI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推動科研效率等關鍵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李磊老師提出:“AI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生成設計方案,但設計思維和創意能力的培養仍然是教學的核心。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工具,而不是過度依賴。”張曉旭老師補充道:“AI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不僅限于方案生成,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優化設計決策,提升設計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通過此次研討,環境設計系教師對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也為后續教學改革和科研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公共藝術系:AI技術加持下,教學創新駛入智能快車道
公共藝術系在昝薇主任的帶領下,開展了以“AI技術加持下,教學創新駛入智能快車道”為主題的專題研討。研討中,教師們提出將AI生成工具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拓展創作思路,同時通過AI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智能化管理,提升教學效率。曹華春老師提出:“AI生成的只是設計靈感的可視化呈現,其最終效果仍需通過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來呈現。”白永亮老師建議:“我們可以針對各個專業課程知識點,建立專業知識庫,為學生提供24小時個性化輔導服務。”對于這個如同“家庭教師”般的提議,教師們表示值得嘗試。
室內設計系:AI賦能室內設計,打造教學新生態
室內設計系重點探討了AI技術在室內設計教學中的實踐路徑。教師們結合兩位教授的講座內容,深入分析了AI工具在空間設計、材料選擇及方案優化中的應用潛力。室內設計系主任高燕南提出,將AI技術融入課程實踐,利用生成式AI工具快速生成設計方案,提升學生的設計效率與創新能力。副教授劉暢老師說:“AI在圖形設計、創意構思上的輔助功能令人驚嘆,以后可引導學生借助AI工具拓展設計思路,增添教學趣味性。”孔令博老師提出:“我們要緊跟AI時代進程,巧用AI輔助研學,善用AI助力教學,精準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實現個性化教學。”耿赫岑老師通過此次講座的學習,在AI數智化探索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向教師們詳細介紹了關于Ollama軟件的本地部署、模型選擇與下載、知識庫搭建、界面美化等一系列實用性操作,為教師們的工作提供了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本次研討活動為城市學院教師提供了AI技術賦能教育的新思路,也為學院教學改革與創新注入了新動力。未來,城市學院將繼續深化AI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推動教育教學與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政策精神傳達,聚焦就業與雙創工作
孫維維副書記率先發言,重點傳達了遼寧傳媒學院2025年第一次招就創工作推進會議的精神。她指出學院需從就業率、留遼率、創業率、升碩率、升本率、靈活就業率等維度精準發力,搶抓就業黃金期。同時針對2025年創新創業工作,要總結2024年雙創經驗,著力提升大創項目、國創賽、國規賽、省級雙創競賽的參賽數量與獲獎數量,完善學生創業項目幫扶機制,并強化學生升碩升本、獲得1+X技能證書、創業孵化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教學科研細化,推進技術與項目建設
隨后,劉敬玫副院長先是圍繞教學運行提出具體要求:一是規范課堂管理;二是全面推進AIGC技術融入專業與課程建設;三是加快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孵化。同時還強調了要嚴抓畢業設計與教學競賽質量。其次,在科研方面從縱向課題、橫向課題、論文、教材著作、成果獎項等方面展開說明。最后,圍繞學校校園建設工作進行了說明,要求將其融入各專業項目包教學,并鼓勵教師們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校建設發揮“城市人”作用。
文件學習,強調數字素養提升
接下來,張利欣院長則向全體教職工傳達了遼寧省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精神,并強調了與學院發展相關的11項核心內容,包括上好“開學第一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產教融合深化、思政資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等重點內容。領學《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遼寧省加快數字人才培育行動方案》及《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等文件核心內容,明確作為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勢在必行,需從數字化技術應用等五個維度全面強化提升數字能力。
凝心聚力,共筑學院命運共同體
寓教于“典”——講述好設計故事。王惠寧教授強調設計案例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講述經典的設計案例,可以將抽象的設計理念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王教授還分享了如何將這些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唯美之宅——范斯沃斯、鈦的脊梁——盧浮宮金字塔、文明的敘事——數字媒介),通過精心挑選的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案例來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寓教于“情”——解讀好設計意境。“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王教授以“聽雨”為主題分析空間設計的特點,討論傾聽雨聲的情感意境,并進一步闡釋設計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材質的選擇、光線的運用、聲音的引導,都能影響到空間的情感表達。他強調,設計師應當深入理解使用者的情感需求,通過設計語言與自然元素的和諧共鳴傳達出空間的溫度和故事,并以遼傳影視樓大廳設計方案“圓月”為引證。
講座之后,宋吉鑫校長做總結講話。他說,王惠寧教授帶來的精彩講座,是一場教學饕餮盛宴,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教師若想講好每一堂課必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而且要傾其所有將知識與智慧融入教學之中。宋校長強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引路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愿我們各位老師攜手共進,讓每一堂課都充滿詩情畫意!
本次講座不僅增進了教師們對專業教學深層次的認識,為他們直觀地展示了適用于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更是王惠寧教授多年深耕講壇的教學藝術呈現,同時也展現了城市學院多年來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講座結束后,教師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如何在教學中融入更多創新元素和情感表達有了新的啟發,為下一步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源動力。
]]>蔡龍騰學長:勇敢拼搏 無所畏懼
在分享會上,蔡龍騰學長圍繞職業規劃的重要性、當前就業形勢分析、實習經驗的積累以及選崗策略等多個維度,根據未來就業方向選擇專業、剛出來職場要以學習技能知識為主、能力以及經驗才是談條件的資本這幾點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為在座的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隨著熱烈的掌聲響起,蔡龍騰學長分享會圓滿落下帷幕,優秀校友的成功案例為學子們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使他們受益匪淺。此次交流分享會充分發揮了優秀校友引領的積極作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未來的就業質量,也為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吳碧瑩學姐:時不我待 努力前行
分享會上,吳碧瑩學姐暢談自己在職場上的經歷和感悟,為現場的學生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指導。吳碧瑩學姐強調,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秉持“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原則。只有做好當前的工作,才能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和更高的職業地位,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和職業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
同時,吳碧瑩學姐還分享了在職業生涯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坦誠地談論了工作中的壓力和挫敗感,講述了剛入職時的困難和不適應。她鼓勵我們要勇敢面對困難,不要輕易放棄,因為困難和挑戰才是我們成長的機會。
此次優秀校友經驗交流分享會有力地促進了校友與學院間的交流,充分挖掘校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和職業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職業規劃。城市學院將繼續整合校友資源,進一步促進專業建設,提升育人成效,為社會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