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伊始,石光副校長向企業方詳細介紹了遼寧傳媒學院的整體情況,特別介紹了學校產業園的特色與優勢。在交流過程中,企業方領導介紹了與遼寧傳媒學院的合作項目,石校長對企業在設備開發方面表示贊揚。
隨后,人文學院領導介紹了人文學院專業發展建設情況,并邀請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入駐學校產業園,期望借助我校產業園的資源和平臺,實現校企更緊密的合作與共贏。人文學院方面積極推薦優秀畢業生,詳細介紹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和專業能力,讓企業對學院人才培養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李晶副院長還就人文學院新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誠懇地征詢了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并表示將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定制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實現精準對接。
此次訪企拓崗活動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人文學院“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的深入開展,為學生搭建了更廣闊的就業平臺,助力學生早就業、好就業,為保障學生高質量就業筑牢了堅實根基。
撰稿 | 史赫
編輯 | 李佳瑞
三審 | 史赫 許佳歡 呂元
三校 | 史赫 許佳歡 呂元
]]>在座談會上,遼寧世紀教育學院張院長對人文學院一行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雙方圍繞”遼寧故事”項目的實施路徑展開深度研討。該項目作為校企合作工程,將以組建專業故事創作團隊為抓手,聯合沈北新區政府共同開展遼寧歷史文化的系統性挖掘與創新性轉化工作。呂元副院長強調:”‘遼寧故事’項目不僅是文化傳承工程,更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平臺。通過項目化運作,學生將獲得從文化研究到創意落地的全流程實戰經驗。”項目預計將帶動相關就業崗位,并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
校企雙方還就橫向課題合作達成共識,計劃年內啟動研究課題,內容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文化品牌建設等領域。李晶副院長表示:”這種深度合作模式既滿足了企業的智力需求,又拓展了學生的能力邊界,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未來,人文學院將持續推進校企合作走深走實,通過項目驅動、課題引領、崗位對接等多種形式,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文化人才。
2025年3月28日,人文學院副院長李晶率中文系主任趙潤汐、教師代表王娜等赴星宇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展訪企拓崗專項工作,雙方就文旅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等達成重要共識,共同開啟校企合作新篇章。
星宇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注于文化旅游產業運營與發展的綜合性企業。致力于挖掘和傳承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為游客提供獨特而豐富的旅游體驗。業務范圍涵蓋多個領域,企業積極探索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在賦能文旅的過程中,注重技術創新和創意開發。秉承“誠信、創新、專業、共贏”的經營理念,企業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活動圓滿結束后,雙方隨即展開了深入的座談交流。座談會上,星宇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全面介紹了公司業務范圍、發展歷程、企業文化以及未來發展規劃。作為傳媒行業的領軍企業,星宇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始終秉持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理念,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與豐富的行業經驗,持續引領行業發展。企業負責人高度評價人文學院學生,認為學生們專業知識扎實、創新與實踐能力強,能夠迅速適應企業工作需求。企業期待與人文學院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與就業機會,助力學生成長發展。同時,企業希望學校能夠根據企業需求,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人文學院訪企拓崗活動成果豐碩。校企雙方就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產學研合作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李晶副院長邀請企業方到校參觀考察,并表示訪企拓崗是落實就業工作的重要舉措。人文學院將加強與企業溝通合作,拓展就業市場,優化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機會和廣闊發展空間。
此次活動體現了人文學院對就業工作的重視,為人文學院畢業生開辟了新渠道,搭建了校企合作橋梁。相信雙方共同努力下,會有更多畢業生在星宇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實現就業夢想,為企業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撰稿人:郭鵬
編輯人:李佳瑞
]]>過去一年,人文學院與遼寧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攜手共進,合作成果斐然。遼寧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學院量身打造的定制培養課程,聚焦新媒體行業熱門的私域領域,為學生們呈上了一道道專業與實用兼具的知識盛宴。學生們紛紛反饋,通過這一課程,他們對新媒體行業的認知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對私域領域的運作模式和發展走向有了更為透徹的洞悉。這不僅為他們未來的職業之路筑牢了根基,更激發了他們對深化此類合作、汲取更多前沿知識的熱切期待。
此次巡訪中,趙潤汐主任著重看望了三位正在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實習的漢語言文學 21 級畢業生。他們在實習期間表現卓越,憑借自身過硬的專業素養,成功贏得了企業的青睞,均已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后將正式成為遼寧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團隊的一員。遼寧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對這三位同學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贊譽有加,認為他們文字功底深厚,溝通能力出色,且具備強大的學習適應能力,能迅速融入工作場景,為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隨后的交流中,雙方圍繞畢業生就業、下一年度定制培養課程的優化升級,以及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規劃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一致表達了深化合作的強烈意愿。學院期望借助企業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搭建更多高質量的實習與就業平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企業則渴望與學院建立更為穩固的合作橋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攜手推動行業邁向新高度。
此次訪企拓崗與實習巡訪活動,猶如一座橋梁,進一步夯實了人文學院與遼寧云智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基礎,更為學院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展望未來,人文學院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積極合作的態度,與企業深度融合,為學生職業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
撰稿人:郭鵬
編輯人:李佳瑞
]]>2025年3月19日,人文學院中文系在人文樓403召開了2025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實習、工作推進會。會議由人文學院呂元院長主持,全體中文系教師出席。
作為人文學院第一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他們的實習與工作問題是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學院前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致力于建設多元化的就業市場,并積極促進人才供需的有效對接。在本次推進會上,人文學院特別邀請了管理學院郝冰副院長和藝術學院孫犁主任蒞臨現場,分享他們在就業指導與服務方面的寶貴經驗。
郝冰院長認為畢業生的實習、工作相關安排需盡早展開。她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建議將畢業生人群分為兩類:一是計劃考公或考研的學生,二是準備畢業后直接步入職場的學生,并針對他們不同的需求給出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
孫犁主任則從學院層面出發,強調了加強就業指導服務的重要性,認為各學院應不斷提高指導服務的精細度和崗位供需匹配的精準度,切實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建議建立二級學院實習就業工作定期匯報制度,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協作。
此次畢業生實習、工作推進會的成功召開,人文學院不僅汲取了寶貴的就業指導經驗,還進一步拓寬了就業市場的視野,這既為畢業生的實習、工作指明了方向,更為人文學院未來的就業指導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撰稿人:胡正艷
編輯人:李佳瑞
]]>實地參觀,增進了解
沈陽機要印務有限公司作為行業內的知名企業,一直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印刷服務。該公司在技術創新、設備升級以及人才培養方面持續投入,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和行業競爭力。我校的到訪受到了企業的熱烈歡迎,雙方就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產學研合作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通過實地參觀,學校對企業的運營情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參考依據。參觀過程中,學校領導與企業技術人員就學生實習實踐、專業技能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深入交流,共謀合作
參觀結束后,雙方進行了深入座談。座談會上,企業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公司的業務范圍、發展歷程、企業文化以及未來發展規劃。沈陽機要印務有限公司作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始終致力于技術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在印務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行業經驗。會談現場播放了遼寧傳媒學院宣傳片和學校AI科技園宣傳片,在場企業方代表對我校建設發展大加贊賞,表達了強烈的合作意向。
企業認為遼寧傳媒學院培養的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需求。企業表示,期待與遼寧傳媒學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同時也希望學校能夠根據企業需求,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成果豐碩,展望未來
此次訪企拓崗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雙方就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產學研合作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
李偉副校長誠摯邀請企業方到我校參觀,實地考察。并表示訪企拓崗是學校落實就業工作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將繼續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合作,不斷拓展就業市場,優化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此次訪企拓崗活動體現出遼寧傳媒學院領導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不僅為人文學院畢業生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也為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橋梁。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將有更多優秀畢業生在沈陽機要印務有限公司實現就業夢想,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注入新的動力。
撰稿人:董婷婷
編輯人:李佳瑞
]]>
撰稿? | 武芳
編輯 | 王鑫鑫
]]>在大會開幕式上,關四平會長代表中國三國演義學會致開幕詞。他提交大會的論文《論羅貫中創作歷史小說的加減法——以“東吳三督”呂蒙、朱然、陸遜為中心》,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好評。
這次大會收到學術論文68篇。大會舉行兩場大會學術發言。然后分四個分會場進行學術研討。撰寫并提交論文的代表都有發表自己新的學術觀點的機會。
21日晚,關四平會長主持召開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理事會議,他總結了過去幾年的工作,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理事們表決通過了吸收新會員、增補副秘書長、推舉新理事等四項決議。理事會議本著“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則,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討論,優化方案,團結和諧,民主融洽。
這次學術大會開得很成功:參會代表人數多,學術層次高,來源地域廣;提交論文數量多,觀點新穎,視野開闊;承辦單位竭盡全力,籌備細致,服務優質,受到一致好評!
撰稿人:李晶
編輯:李佳頎 張靜怡
]]>
人文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班杜碩、趙青燕同學正是這群青年的優秀代表。杜碩的散文作品《當我重回那條河》刊登在《沈陽日報》“萬泉”副刊,與女真,李民(李銘)兩位名家同列!萬泉副刊,有近七十年歷史。國內名家,如汪曾祺,史鐵生,賈平凹等各路豪杰均在此演練過絕技!沈報也是東北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影響廣及四方。趙青燕的詩歌作品《偶遇一場音樂會》、《童年》刊登在《朝陽日報》,《朝陽日報》創刊于1973年,由中共遼寧省朝陽市委主辦,是中共朝陽市委機關報。二位同學美文小荷初露,風致綽約,牛刀小試,值得稱許!
二位同學在人文學院教師劉恩波的指導下,結合專業特色與課程特點,以助力學生發展為宗旨,關愛并指導學生文學閱讀與寫作,提升學生文學興趣與技法,促進學業發展與專業拓展,培養學生高雅趣味與品格,助力書香校園建設。杜碩同學的散文作品主題:以家鄉河為背景,展開一系列聯想及抒情,表達了對故鄉河的深切情感,并對血緣密碼、人文歷史相關方面進行延伸思考。趙青燕同學的詩歌《童年》以歷經生活洗禮的中年人對童年的追憶為主題,《偶遇一場音樂會》以人類與自然共舞為主題,體現了對生命的贊美,對自然的歌頌。
近年來,在遼寧傳媒學院“為國家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精英”辦學使命引領下,人文學院高度重視結合專業優勢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營造校園人文氛圍,積極投稿,執筆為文,落字入心。兩位同學作品的發表表既是對人文學院學子寫作能力的肯定,激發了學生積極創作的潛力與熱情,也是學院加強內涵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為推進省級一流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附學生介紹:
杜碩,2002年出生于山東濟寧。個人愛好:寫作、音樂、繪畫。
憑著對外界事物無比敏銳細致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感受轉化為文字,用細膩的文筆描繪世界、抒發感情。
趙青燕,2002年出生于遼寧朝陽。個人愛好:閱讀,唱歌。
在文學概論教師劉恩波的悉心指導下,她的文筆經過錘煉顯得更加嫻熟流暢。這兩首詩歌,文筆流暢,如行云流水。
下面一同來欣賞作品:
當我重回那條河
???????????????????? 杜碩
? 天光破曉,蒼穹將星子贈予河流,我折一叢葦葉,苦澀的味道附上我的衣角,那河又回到我身旁。
葦葉的氣味愈加濃烈,充斥著我的眉眼鼻息。碧綠的葦葉在風中翻滾,木船從河的那岸滿載一船晨光駛來,岸上還未建起冒著濃煙的高房,明珠樣的水花忽而攀上荷的裙角,是什么驚擾了這片安詳?是我年輕的祖母,青絲還未染上霜雪,皺紋也還未堆上眼角,柔荑劃過水面,那雙飽滿有神的雙眼溫柔地注視著河邊玩耍的兒子,細碎的陽光從他們身旁穿過,灑落在河面上,波浪將它翻卷成點點光亮,于是河里也有了星辰。它隨流水從祖母洗衣的指間穿過,在我父親的童年中閃爍。我讓葦葉隨風飄蕩,落地長成一片碧綠的海洋,水波溫柔地親吻河岸生長著的蒲草,“這河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母親河啊……”祖母的話從孩童的耳邊經過,隨風從蘆葦叢穿過,卻在我的耳畔間停滯不前。
蓬松的葦花從我手中的葦葉上飄落,隨風去向四方,落在花生秧上,落在女孩的羊角辮上,她小小的個子似乎要被葦叢吞沒,她眼中的河是從未見過的波瀾壯闊。一旁祖母的臉龐被河水映照地紅潤鮮亮,只是河水的波紋已悄悄附上了眼角,楊柳風緩緩吹過,一顆顆嫩綠的蓮子從祖母因常年勞作而布滿老繭的手上經過,遞到女孩手上,我聽見老祖母緩緩說道“蓮心苦喲,吃了有益處的。像日子,吃點苦總是值得的。”年幼的女孩不懂,只惱著清甜的蓮子何苦要生著苦澀的蓮心,葦葉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岸上的西瓜藤在濕潤的泥土里一寸一寸地生長,網欄里的家雁挺起胸脯撲動著灰褐色的翅膀,女孩就這樣嚼著微苦的蓮子走過故鄉的河,走過光陰的河,走向我的影子里去。我折一叢葦葉,回到那河旁。
生命的來處與去處在河中浮現。
我俯瞰河中流淌千年的水,是否有著我祖輩留下的喃喃低語?是否有著我先輩留下的細細沉吟?歲月被延長,流年被喚醒。這是流淌著血脈的河,是記載著家族的河,牽連著,羈絆著我們的,原不是河,一代一代的人們在這里耕作生息,將血緣的密碼傳給后人。河已不再是河。我注視著河的兩岸,我的曾祖母是否在這里漿洗過藍底白花的布裙,我的老祖父有沒有在這里收起雪白的漁網?生命的脈絡在水中隨波浪匯集,出現在我眼前。河已不再是河。
葦葉苦澀的氣息夾雜著水藻的腥氣蔓延,伴我回到那河旁。我看見河里的白鰱想要躍出水面,土琵琶彈著不變的老調,冒著濃煙的高房已在河邊建起,天色漸晚的時候,傍水而居的人們仍循著日落而息的習慣熄滅了漁火,汽船從河上快速駛過,驚起水中的白鵝,鄉人用皸裂的手慢慢地織著捕魚的網。河水忽而不再流淌,蒸發成茫茫白霧。我定睛看去,匯成白霧的水珠里凝聚著的,原是祖輩們留給后代的無窮的精神財富,以及無形的教誨熏陶,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敬畏自然,令河水不息流淌著的原來不是水,而是這些無價的精神與信仰。天空贈予河流光的碎片于是河里有了星辰,河因陸地沒有波浪于是折射出光影掛在房檐之上,而我的祖輩們,你們把這條布滿星子的河留給了我。
我在霧中奔跑,葦葉的汁液浸到我的手上。白霧又匯聚成河,奔向四方。那河又回到我身旁。歲月在河中洗盡鉛華,血脈與精神是否已成為河底最深的淤泥?任水流沖刷,絲毫不減一絲一毫,繼續向來往的兒女寄以最深切的言語。我掬一捧河水,讓河親吻我的臉龐,我要牽著她的手,讓她告訴我千年前的境況,告訴我河底有沒有大禹留下的息壤。我隨她在蒲草上奔跑,葦葉的氣味蔓在她的周際,她只哼著古老的小調,卻不回答我的問題,只笑著把我手中的葦葉折成舟,與我一同乘舟游于河上。我聽見水車在轉動,聽見綠綺被彈響,我看見已經被淹沒的土地又顯露回水面上,看見布滿銅銹的古幣在淤泥中沉睡,沒有發芽的稻種在水中浮沉。
這世上的千萬條河流出現在我眼前,它們星羅棋布的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聯系著河的兩岸,聯系著古往今來,它們無孔不入滲透著每一寸土壤,悄無聲息的將人們聯系在一起。令那河奔騰不息的,是水的流動嗎,更是人類文明留下印記讓它綿延不斷,它們融匯聚集將世界聯系。我望見河的那端,亞當在拯救洪水中的生靈,恒河中的人們在虔誠的聆聽心跳,河的這岸,伏爾加河的纖夫在烈日下行走,長江中的禾苗在向上抽長。她垂下密密的眼簾,只見日暮西沉。
河流將星子還給蒼穹,葦葉的氣息融入黑夜。
我已不在河旁,而河在我。
偶遇一場音樂會(外一首)
趙青燕
微風輕柔拂面
云朵漂浮不定
轉角間
偶遇一場為大自然演奏的音樂會
三五好友
同赴一場春日宴
湖水被涂上高光
波光粼粼
雀兒聽得津津有味
在枝頭拍手叫絕
童年
趙青燕
正在海邊沐浴的石頭
被孩子撿起
埋進沙里
大人們也拿著工具
幫忙辦這場葬禮
恍惚間
回頭看
原來被埋葬的不是石頭
是童年。
撰稿人:佟彤
編輯:李佳頎?孫天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