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隨后,教務處、督導處、科研處、雙創學院負責人分別進行學期匯報工作總結,他們以數據說話、用案例剖析,回顧一學期取得的成績,同時剖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在成果分享環節,由我校教師發展中心選派赴北京電影學院高研班的4名教師代表分享了學習心得。他們圍繞“AIGC時代下的電影動畫創作”主題,從技術前沿、教學創新、行業應用三個維度,探討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對影視動畫行業的影響,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了如何將先進技術融入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王東輝副校長講話
最后,王東輝副校長以《擁抱AI時代,重構教育,服務遼寧振興》為題發表總結講話。一是優化結構,對接國家戰略與時代需求。高校專業設置須“展望未來根植當下”,人才培養要以“三鏈融合”——即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結合。二是領航雙創,賦能科研與社會服務。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切實服務地方發展。三是提出在AI來襲之際,要思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如何面對,在跨專業交叉融合、價值觀引領、創新思維訓練、人機協同方面如何堅守與重構。
本次大會全面總結了學期工作,深入分析了形勢,統一了思想認識,凝聚了發展共識,明確了前進方向,為學校新學期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體遼傳人將以此次大會為新的起點,繼續攜手并肩,砥礪前行,共同書寫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該規范構建了從創意構思、角色建模到后期渲染輸出的全流程技術體系,以7680×4320的超高分辨率、HDR高動態范圍等前沿技術標準為核心,不僅填補了國際動畫領域在超高清制作標準、跨媒介技術融合及文化藝術數字化呈現等方面的空白,更為全球動畫產業升級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
此次規范的落地,是多方協同創新的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太動畫協會、中國動畫學會、國際動畫藝術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遼寧傳媒學院等單位組成聯合科研團隊,廣泛調研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中國動畫產業實際需求,經過數月的反復研討與驗證,最終形成了一套科學、實用且前瞻性極強的技術標準。
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智產學研旅”協同創新,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共建“8K動畫聯合實驗室”,重點攻關超高清動畫制作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培養適配超高清時代的高端技術人才。同時,學校還將積極推動規范的國際推廣,助力中國動畫搶占全球市場,向世界展示中國動畫的無限可能。業內人士預測,隨著8K動畫技術的普及,中國動畫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并在全球文化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會議現場
會上,齊海濤對北京市文聯來沈調研表示熱烈歡迎,齊海濤介紹道,沈陽市文聯堅持立足沈陽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用文藝形式記錄發展脈動,用文藝人才支撐創新蛻變,用文藝服務豐富幸福生活,她表示,期待兩地文聯攜手同行,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征程中,書寫更多溫暖人心、激蕩時代的精彩篇章。同時,她還介紹,“遼傳”文聯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繁榮文藝事業的初心,積極搭建校地文藝交流平臺,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精品化活動,為沈陽文藝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
沈陽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齊海濤
我校副校長、文聯主席王東輝
王東輝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和文聯主要工作,她表示,“遼傳”文聯是遼寧省首個高校文聯,也是市文聯第一個高校團體會員,文聯自成立以來,緊密圍繞學校發展大局,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在文藝創作、文化傳承、美育實踐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校依托 “政產學研用” 協同育人模式,將“項目式教學”與“展、賽、演、播” 實踐載體創新融合,不僅為學生打造了優質的成長環境,助力畢業生實現從“畢業即就業”到“就業即提升” 的跨越。在此基礎上,“遼傳”文聯主動作為,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起豐富多元的文藝實踐平臺。在書法、攝影、舞蹈等多個藝術領域,斬獲國家級、省級多個獎項,充分彰顯了學校在文藝領域的深厚實力與創新活力。
學校充分發揮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依托學校自建非遺數字博物館,構建涵蓋舞臺劇、廣播劇、服裝展演、文創開發等多元形式的非遺教育實踐體系,不斷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創新活力。其中,遼寧傳媒學院“非遺華服”服飾展演多次受邀參與由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沈陽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推動了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
“非遺華服”服飾展演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華服”展演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華服”展演
為傳承民族文化,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學校深耕民族題材文藝作品創作,聚焦錫伯族文化,組織師生深入挖掘錫伯族歷史與精神內核,持續推出《大西遷》《守疆筑渠》等精品劇目,生動展現民族發展歷程與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錫伯族舞蹈節目受邀參加遼視春晚,向全國觀眾展示民族舞蹈魅力。錫伯族貝倫舞演出在央視頻端午特別節目直播中再次亮相,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錫伯族萬里戍邊260周年巡游活動貝倫舞表演
《大西遷》劇照
《守疆筑渠》劇照
《大西遷》劇照
在深入交流“遼傳”文聯的創新實踐與豐碩成果后,雙方進一步探討了跨區域文藝協作的廣闊前景。基于對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共同愿景,會上,雙方簽訂了《北京市文聯、沈陽市文聯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簽訂后,京沈兩地文聯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推動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文聯、沈陽市文聯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會后,北京文聯調研參觀了學校實驗劇場、美術館、文創中心和影視樓虛擬制片工廠、實景演播廳、虛擬演播廳及黑匣子劇場等實訓場所。對學校硬件設施的先進性高度評價,認為這些設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對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文藝人才具有極大助力。馬新明對“遼傳”文聯的工作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遼傳”文聯工作站位很高,工作很實,碩果累累。
調研參觀美術館
調研參觀影視樓
調研參觀影視樓
馬新明對沈陽市文聯以文藝助力新時代沈陽全面振興,特別是積極推動高校文聯建設的經驗做法給予了稱贊。他介紹了北京市文聯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并表示,京沈兩地文聯合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和北京市對口合作工作部署的具體實踐,學習調研遼寧傳媒學院文聯的建設經驗也是探索文聯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他希望兩地文聯能在文化賦能、文藝創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聯動、攜手共進、深化合作、共建共享,為文化強國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東北全面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校“非遺華服”展演合影
值得關注的是,遼傳走秀模特團隊中,擁有美國、巴基斯坦雙國籍的留學生杰克森備受矚目。這位參演過《長津湖之水門橋》《流浪地球 2》等知名影視作品的青年,在我校求學期間,通過非遺數字博物館開啟中國文化探索之旅,豐富的數字化非遺資源令他著迷。他積極參與服裝展演,身著傳統服飾感受東方美學。這份對中國非遺文化與傳統服飾的熾熱深情,化作跨越國界的傳播力量。
“非遺華服”展演現場
采訪中杰克森說,“我愛遼傳,我愛非遺,我愛沈陽,我愛中國”,他以青春之名,讓中國非遺文化與傳統服飾之美跨越語言與國界,在世界文化的版圖上點亮獨特光芒,成為青春洋溢的非遺文化傳播者。
我校學子杰克森接受采訪
在非遺新青年優秀作品展區內,我們設計的服裝吸引了大量游客觀眾的駐足觀看、拍照。我院這些承載著傳統基因與現代審美的“非遺華服”訴說著對非遺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傳承決心,彰顯著非遺活態傳承的創新性、時代性、融合性與使命性。不僅讓古老非遺煥發蓬勃生機,更以 “非遺正青春” 的鮮活姿態,薪火相傳,向觀眾展示著非遺文化生生不息的未來圖景。
“非遺華服”展演現場
無論是“非遺華服” 還是杰克森的感言,都是我校非遺教育成果的鮮活注腳,生動詮釋了我校以非遺教育促進文化交流、培養國際化傳承人才的育人成效,展現出高校在文化傳播與國際交流中的重要職能。我校將繼續深耕非遺傳承領域,以創新教育實踐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與世界傳播貢獻高校智慧與力量。
]]>鄭建邦主席首先來到位于我校圖書館內的民革遼寧省中山畫院支部黨員之家。他認真聽取了支部工作匯報,深入了解黨員之家建設情況,觀看了數字化交互式學習的展示,并詳細考察了畫院的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承工作。鄭建邦主席對黨員之家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濃郁的文化氛圍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支部將數字化互動技術融入支部建設,積極創新學習形式,并鼓勵畫院繼續深耕藝術領域,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鄭建邦主席調研遼寧省中山畫院支部
隨后,鄭建邦主席來到我校影視樓,實地考察了虛擬制片工場、實景演播廳、對白錄音棚等一批高水平實訓教學場所,認真聽取了學校關于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匯報。他表示,遼寧傳媒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成效顯著,尤其在傳媒藝術領域的實踐教學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希望學校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化校企合作,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助力新時代文化傳媒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鄭建邦主席參觀我校虛擬制片工場
此次調研不僅是對我校辦學成果的肯定,也為學校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為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典禮現場
典禮現場,王東輝副校長宣讀《關于2025屆本科生學士學位授予的決定》;徐穎副校長宣讀《關于準予2025屆學生畢業的決定》;李偉副校長宣讀《關于表彰2025屆優秀畢業生的決定》;石光副校長宣讀《校友總會關于聘任2025屆校友聯絡員的決定》。校領導為畢業生代表頒發證書,合影留念。
校領導為畢業生代表頒發畢業證書
在激昂的音樂聲中,我校理事長姜立教授為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代表正冠撥蘇,授予學位。畢業生代表依次上臺,緊緊抓住青春里最難忘的記憶,主動與姜立教授花式握手、比心、合影留念。畢業生們別出心裁的互動讓全場沸騰,歡聲笑語中,這場青春的告別儀式定格成永恒的燦爛瞬間。莊重的儀式過后,師生依依惜別。畢業生代表王子丹表示,畢業生們將牢記我校“志存高遠 德能日進”的校訓,在民族復興的時代洪流里踏浪而行。教師代表劉佳夢為畢業生送去了殷切祝福。
王東輝副校長為畢業生上“最后一課”
啟程之際,副校長王東輝教授以《擁抱AI時代,以創新之筆續寫文化傳媒的星辰大海》為題,飽含深情的發表臨別寄語,為全體畢業生上了“最后一課”!她表示,2025屆畢業生注定不凡,見證了我校北校區從藍圖變為現實。他們在”三下鄉”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在學術與賽事中斬獲佳績;在特殊時期與教師攜手完成數字文化傳承項目。很多畢業生已被國內外名校、名企錄取,充分展現了我校“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協同育人的豐碩成果。她對畢業生提出三點期望:一是以擁抱姿態,迎接AI機遇與挑戰;二是以創新之筆,書寫文化傳媒時代答卷;三是以“追光者”精神,堅守傳媒人的溫度與擔當。最后,王東輝副校長深情的說 ,此去征途漫漫,愿你們永遠敢為人先,永遠熱淚盈眶。以科技為筆,以文化為墨,在時代的長卷上,續寫屬于我校學子的星辰大海!典禮在全場齊唱校歌《把夢想放飛》的歌聲中落下帷幕。全體2025屆畢業生帶著師長的殷殷囑托、母校的深深祝福,整裝待發,踏星逐浪,奔赴山海!終章亦是起點,胸懷理想,萬事可期青春赴遠,力綻芳華。祝愿2025屆畢業生們,前程似錦、生活幸福。遼傳永遠是你們最溫暖的家!
]]>劉克斌副市長對我校“非遺華服”高度評價
沈陽市副市長、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劉克斌對我校“非遺華服”給予高度評價,并現場拍照合影留念。他提出建議,在節假日及各類活動期間,可在沈陽中街、北市等標志性地點開展快閃活動,讓遼傳“非遺華服”成為沈陽街頭巷尾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劉克斌副市長與我校“非遺華服”團隊合影留念
活動中,由我校服裝與服飾專業學生匠心設計的三十余套非遺華服,依次登臺展示。一針一線凝結匠心,一紋一飾彰顯巧思,這些作品以新穎設計重構傳統元素,不僅是我校學子對非遺文化的創新詮釋,更承載著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彰顯出深厚的文化自信。
我校“非遺華服”展演現場
《錦瑟?風華》系列作品宋代婚服鳳冠霞帔的非遺技藝融入現代服飾設計,并采用”紅男綠女”的傳統配色體系,將非遺魅力和宋代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引得中國文化報、遼沈晚報等各大媒體紛紛采報道。現場嘉賓更是紛紛駐足,舉機拍攝記錄精彩瞬間,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熱烈的互動場景,正是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千年文明續寫新篇的生動寫照。
我校將持續依托非遺數字博物館,構建涵蓋舞臺劇、廣播劇、服裝展演、文創開發等多元形式的非遺教育實踐體系,不斷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創新活力,充分發揮高校在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合影留念
]]>我校藝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師生團隊深挖非遺資源,將非遺美術、非遺民俗、非遺傳統手工藝跨界融入服飾設計作品。
追光燈驟然亮起,伴隨千人劇場內爆發的熱烈掌聲中,模特們踏著韻律走上T臺,閃亮登場。現場表演者全部是我校模特社團成員和優秀校友,他們正以全新的生命力叩擊著當代審美。
舞臺上,蒙古族的盤羊角頭飾,藏族的彩羽織錦氆氌,羌族的羊角紋圖騰,憨態可掬的布老虎、神秘古拙的儺面具等非遺元素在學生的作品中煥發新生。隨著模特的步履,非遺文化與時代美學共同譜寫了共生共榮的文化新篇。
作為東北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陣地,我校始終秉持“傳承中華文脈,賦能非遺新生”的使命。本次展演深度契合文化強國戰略,以服飾為核心載體、融合數字影像、舞臺劇目等多元形式,生動呈現非遺元素與現代時尚的創造性轉化。
在展演中,學生們通過服裝設計、數字技術與舞臺藝術的跨學科協作,集中展示了歷經數月創作完成的非遺創新服飾作品。學生們表示在非遺服飾實踐中,不僅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更在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交融中拓展了設計思路,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學生們還分享說:“我們不是簡單地‘搬運’非遺,而是嘗試‘翻譯’非遺——用我們這代人熟悉的設計語言,讓古老文化與當下生活產生共鳴。”這種主動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自覺,正是“遼傳精神”的內核。
王東輝副校長
王東輝副校長在展演中總結發言:“學生們用現代設計語言重新轉譯了非遺文化視覺符號,讓千年的文脈煥發新生,讓我們看到這些這些年輕設計師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校領導與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近年來,我校始終踐行大學職責,依托遼傳非遺數字博物館,開展關于非遺的舞臺劇、廣播劇、服裝展演、文創等,致力于非遺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推廣,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非遺教育實踐體系。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更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實現了大學在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方面的職能,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思政答辯現場
一聲聲真情的訴說,凝聚著那份難以割舍的母校情、師生情、同窗情,一句“遼傳,我愛你”,更是讓臺上臺下師生一齊飆淚。站在講臺上,望著坐在下面的老師同學,在一張張熟悉的面孔的注視下,回顧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往事歷歷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昨日。
思政答辯現場
自2012年開始,遼寧傳媒學院開展獨具特色的思政答辯工作,今年已經是第14個年頭了。該項工作被《中國教育報》《中國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專題報道。思政答辯被喻為畢業生大學里的“最后一堂思政課”,讓每名畢業生在告別母校、走向社會之前,認真梳理四年的大學生活,總結反思大學階段的成長收獲,科學規劃個人的人生未來,是一次對個人政治思想和德育素質方面的全面考核。思政答辯的過程成為師生真情話別共敘情誼的過程,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征程中,我校始終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視大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化與創新實踐。思政答辯工作作為遼傳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一個新載體和切入點,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亮點”。通過思政答辯這一“出口”檢驗關,學校不僅為學生的思想成長把脈定向,更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科學評估搭建了堅實平臺。事實充分證明,我校的這一創新舉措,有效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堅實保障。
]]>我校動漫專業近年來發展迅速,部分優秀畢業生作為主創團隊成員參與《哪吒2》《黑神話:悟空》《長安三萬里》等國內外知名數字游戲及動漫作品創作。郝鵬先后來到虛擬制片工場、動畫剪輯室、擬音錄音棚等處,聽取學校影視動漫人才培養、影視動漫制作等情況匯報,與學生互動交流,希望大家持續提升文化原創力,多出優秀作品,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郝鵬書記到我校調研
郝鵬在調研中強調,遼寧文化底蘊深厚、獨具特色,要扎根遼寧大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探索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賦能、智能化轉型,不斷健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厚植遼寧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基礎。要錨定打造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系統規劃、突出資源統籌,體育賦能、文化為媒、旅游帶動,深化大融合、推動大發展,為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增添新動能。
郝鵬書記到我校調研
省領導靳國衛、郭彩云,省教育廳廳長王慶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劉偉才參加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