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更好貫徹落實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遼傳電影學院根據學校統一工作部署要求,啟動2025年8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題研討會,圍繞如何進一步精準對接市場崗位、推進跨專業融合、改革創新項目教學包設計力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副校長王東輝教授參加并全程指導,研討會由遼傳電影學院院長英皓主持。研討中,王校長指出,要以教育部“發展新質生產力急需人才”政策為綱領,將課程更新速度壓縮至行業技術迭代的1.5倍,通過實時動態追蹤影視傳媒產業前沿技術與崗位需求,讓課程體系始終緊隨市場變化,確保學生掌握的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零時差”。
????????????????王東輝副校長深入遼傳電影學院聽取人才培養方案匯報
王校長在現場分析崗位課程設計的合理性
這種以就業競爭力為核心的育人革新,正是遼傳電影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從課程設置對標崗位能力清單,到教學過程貫穿企業真實項目,再到考核標準引入行業評價體系,構建起“入學即入崗”的培養閉環。正如學院合作用人單位所言:“遼傳的學生素質高、接地氣、上手快、能力強,因為他們在校期間就完成了從‘學習者’到‘實踐者’的轉變。”
多年來,遼傳電影學院以項目教學包為牽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果已在多個專業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如表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錄音藝術等專業將錫伯族大西遷主題系列話劇展演引入實踐課堂,與文旅市場深度綁定,成為區域文旅融合的“活名片”,助推民族文化創新傳播與傳承;影視攝影與制作、導演等專業對非遺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創作百余部非遺紀錄片,建立非遺數字檔案庫,讓傳統文化以全新的方式“活”起來,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將新媒體主持、電商直播等新媒體領域項目融入實踐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傳統播音技能的同時,也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化需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更是緊跟傳媒業態變革,將短視頻制作、新媒體運營、融媒體策劃等前沿內容融入課程體系,讓傳統編導人才培養模式與當下傳媒生態同頻共振,培養出一批能快速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復合型融媒體編導人才。這些真實項目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正是遼傳電影學院踐行應用型人才理念的生動體現。
錫伯族貝倫舞登上央視端午特別節目錄制
??? ?表演專業錫伯族沉浸式情景劇受邀參加老北市場演出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學生道具項目課程制作的話劇道具
播音專業項目實踐課程成果主持沈陽市文聯“沈水觀瀾興”文藝匯報展演
錄音藝術專業學生期末匯報表演
此次遼傳電影學院落實學校部署要求,開展2025年人才培養方案研討與修訂,不僅是對既有成果的迭代升級,更彰顯了遼寧傳媒學院積極對接國家文化戰略、服務傳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在傳媒技術日新月異、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遼傳電影學院將通過培養兼具實戰能力與創新思維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影視藝術人才,為遼寧影視文化產業注入新鮮動能。
]]>周紫瑩同學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出色的綜合素質,成功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專業。在校期間,周紫瑩積極參與各類戲劇影視創作活動,其導演的作品多次在校園戲劇節及省級比賽中獲獎。她表示,學院提供的豐富實踐機會和導師的悉心指導,使她在導演理念、創作手法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為考取研究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許德智同學則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遼寧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專業碩士研究生。作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許德智在劇本創作、影視評論等領域展現出深厚功底。他參與創作的多部微電影作品在國內外影展中嶄露頭角,其學術研究能力也備受導師認可。許德智表示,學院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讓他在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助力他實現考研目標。
兩位同學的優異表現,離不開遼寧傳媒學院電影學院“以賽促學、以研促教”的人才培養理念。學院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制教學等方式,為學生搭建了廣闊的實踐平臺。
電影學院戲劇影視系主任王森表示,周紫瑩和許德智的考研成功,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學院教學成果的體現。學院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為戲劇影視行業輸送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此次兩位同學考取碩士研究生,不僅為個人學業發展開啟了新篇章,也為在校學子樹立了榜樣。電影學院戲劇影視系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創新,助力更多學子實現學術與職業夢想。
]]>校企攜手:聚焦產教融合新路徑
洽談會上,嘉點芥茉人事主管于暢對遼寧傳媒學院團隊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并帶領參觀了公司核心項目《幡靈迷境》沉浸式劇場。該劇場以創新的空間設計、互動式演出形式及頂尖的燈光音效技術,成為東北地區文化演藝領域的標桿案例。于暢介紹,公司目前業務涵蓋沉浸式戲劇制作、演藝經紀、新媒體運營及文旅項目開發,對戲劇影視表演、舞臺設計、新媒體內容創作等方向的專業人才需求旺盛。
王森主任表示,遼寧傳媒學院電影學院始終以“應用型、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為目標,戲劇影視系在表演藝術、影視制作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實踐經驗。此次合作將圍繞“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共享、師資互聘、項目共創”四大核心展開,例如聯合開發沉浸式戲劇創作課程、設立“嘉點芥茉創新實踐班”、引入企業真實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選題等,切實打通“課堂到劇場”的最后一公里。
創新模式:從實習就業到雙向賦能
根據協議,雙方將建立“雙導師制”培養機制,由企業資深導演、編劇、舞臺技術專家與學院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踐。嘉點芥茉承諾每年提供不少于30個實習崗位,并優先選拔優秀畢業生加入《幡靈迷境》全國巡演團隊及新文旅項目開發。此外,企業還將參與學院“戲劇影視創新工坊”建設,捐贈專業設備支持學生創作,并設立“芥茉獎學金”激勵創新成果。
“這不僅是學生就業的‘直通車’,更是校企雙向賦能的‘連心橋’。”王森強調,學院將依托嘉點芥茉在沉浸式娛樂領域的領先優勢,推動戲劇影視專業與數字技術、文旅產業的跨界融合,培養兼具藝術創造力與技術落地能力的“新文科”人才。
行業背景:區域文化產業的協同升級
作為遼寧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業,嘉點芥茉近年來動作頻頻:2024年投資千萬升級《幡靈迷境》2.0版本,2025年啟動“東北沉浸式演藝聯盟”計劃,并與沈陽音樂學院、沈陽工學院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此次與遼寧傳媒學院的攜手,進一步拓展了其“產學研用”生態圈。
未來展望:共繪傳媒教育新藍圖
據悉,雙方計劃于9月啟動首期“沉浸式戲劇創作營”,并聯合申報省級教學改革項目。嘉點芥茉總經理馬鳳透露,企業正在籌備“東北亞沉浸式藝術節”,未來將邀請學院師生參與國際級展演,助力中國原創IP走向世界。
此次簽約不僅是遼寧傳媒學院深化產教融合的又一里程碑,更彰顯了民營企業與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的時代價值。隨著協議落地,一幅“校企共生、產教共贏”的傳媒教育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演出在播音24級同學舞蹈《黃河》中,拉開序幕。
整場演出,凝聚了同學們近兩個月的心血。在備演過程中,播音本2301-2303班學子在”項目驅動、以演促學”的教學框架下,將《愛蓮說》、《一剪梅》、《雷鋒之歌》、《讀中國》等作品打磨成兼具專業水準與文化深度的舞臺精品。
【雙章舞臺:項目式教學下的文化解碼與藝術表達】
第一篇章”經典流韻” 中,播音本2303班全體同學演繹的歌舞《春曉》,實為”古典詩詞可視化展演”項目的核心成果。明可然同學作為編舞項目負責人,帶領小組成員將谷建芬作曲的旋律與孟浩然詩意拆解為”聽覺-視覺-肢體”三維任務,歷經12次編排迭代才完成舞臺呈現。岳昊軒朗誦的《觀滄海》則融入”歷史語境還原”項目訓練——他在杜橋老師指導下,通過研讀建安文學史料構建曹操的心理圖譜,使”日月之行”的吟誦兼具歷史厚重感與舞臺張力。
第二篇章”放歌祖國” 更凸顯”展賽演播”的教學特色:播音本2302班讓大家體會到了《中國話》的魅力;樊勇琿演繹《沁園春·長沙》前,參與了”紅色詩詞演誦工作坊”項目,從聲線控制到情感層次都接受了系統訓練。當三班級合誦《讀中國》時,舞臺上每個走位設計、燈光銜接,都是學生在”舞臺導演實務”項目中自主完成的方案落地。
【60天項目攻堅:從教學模塊到舞臺實景的全流程實踐】
“我們的備演過程就是項目式教學的實景課堂。”參演學生于露淳介紹;《將進酒》朗誦被賦予”盛唐氣象傳播官”項目身份,需完成”詩詞文本分析-情感動線設計-舞臺美學適配”三階段任務。播音本2301班承擔的《雷鋒》朗誦項目,則將賀敬之詩作拆解為”人物傳記研讀””群誦聲部編排””肢體語言設計”三個子項目,由學生分組擔任文案策劃、聲效總監、舞臺監督等角色。
【教學相長:展賽模式如何激活專業成長】
指導教師杜橋強調:”將期末匯演定位為’展賽演播’項目,是希望打破課堂邊界。”學生在籌備《愛蓮說》時,自發開展”周敦頤文化研究”項目,趙漪颯同學的背景資料匯編成為劇組的重要參考;寇加昌為《水調歌頭》設計的”宋詞吟誦調融合”方案,更被納入該專業”傳統聲樂創新”項目案例庫。這種”以演帶學、以賽促創”的模式,讓學生在《烈士詩抄》的鏗鏘聲中理解播音創作的社會價值,在《我和我的祖國》的合聲里體會集體創作的專業溫度。當舞臺上的每個音節都承載著項目化學習的印記,這場演出就不僅是匯報,更是播音教育“知行合一”的生動詮釋。
在學生們集體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整場匯演成功落幕。但這不是結束,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傳播文化自信,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下一篇章起點,“古韻新聲”將在更廣闊的實踐天地中續寫。
]]>從流行溫暖的《世界贈予我》,到經典影視風的《加勒比海盜》;從法國傳統曲調的獨特韻味,到民歌經典《茉莉花》 ,再到傳遞力量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以及充滿童趣的動漫歌曲串燒,還有不同風格曲目接連呈現。
開場曲由《世界贈予我》由錄音2401率先點亮舞臺,旋律如輕柔的風,裹挾著青春的溫度。錄音藝術專業學子們以細膩的聲線,伴隨著清脆悅耳的古箏伴奏出現,當琴弦震顫,世界的饋贈化作動人旋律,邀你共赴一場國風聽覺盛宴。
第二首《加勒比海盜》
在本次匯演上,2401班的兩位同學帶來《加勒比海盜》四手聯彈。他們配合默契,靈動的音符從指尖傾瀉,完美再現電影里杰克船長的冒險,帶領觀眾感受無畏與自由。
第三首《法國傳統曲調》、《茉莉花》、《composed by John E. Gould》2301班的同學通過視唱方式完美呈現,在演繹過程中,綻出新的青春姿態。傳統旋律與現代演唱技巧碰撞,聲音里既有民歌的婉轉清麗,又帶著年輕人的朝氣。
第四首由2201班的同學們帶來的《好像愛這個世界啊》,把歌曲里的溫暖與力量,通過專業打磨的聲音傳遞出去。每個字、每個音符,都像是在輕輕擁抱情緒,借助錄音藝術營造的聲場,治愈我們每一位聽眾。
最后結束曲《動漫歌曲串燒》瞬間點燃全場回憶,2401班的同學們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在舞臺上活力四射,薩克斯前奏起,歡快的《GG bond》唱響舞臺,希望我們也能像歌詞一樣“勇敢向前進”串燒的最后一首歌《你從未離去》為這場期末展演畫上充滿童趣與活力的句號。
舞臺上,遼寧傳媒學院錄音系學子們以歌聲為媒介,把課堂所學轉化為藝術表達,用聲音編織出多彩的聽覺世界。此次匯演,不僅是錄音藝術專業學期教學成果的生動展示,也為學子們提供了實踐鍛煉、交流成長的平臺,見證著他們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與進階,期待未來呈現更多精彩音樂作品,
我們下學期再見,最后感謝每一位背后辛勤付出的老師們,以及到場的各位同學及老師們,謝謝大家!
]]>在發言中,王森深入剖析了沉浸式戲劇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他指出,沉浸式戲劇通過打破傳統觀演關系,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劇情之中,從而獲得更加深刻、多元的藝術體驗。這種體驗不僅能夠增強觀眾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能夠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激發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演講中,王森重點介紹了遼寧傳媒學院與嘉點芥末的深度合作模式。雙方通過“課程共建——項目制教學——人才孵化”三位一體機制,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教學,實現從課堂到劇場的實踐閉環。
王森結合遼寧傳媒學院在沉浸式戲劇教學與實踐方面的探索,分享了如何通過課程設計、項目實踐等方式,將沉浸式體驗融入戲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他強調,沉浸式戲劇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新途徑,對于推動戲劇藝術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專家對王森的發言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的觀點新穎獨到,為沉浸式戲劇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此次研討會為全國戲劇文學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電影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也將借此機會,進一步加強與同行間的溝通與協作,共同推動戲劇文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未來,電影學院將繼續深化沉浸式戲劇的教學與研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戲劇人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導演2201班:《下一站,天國》,叩擊心靈的情感之旅
導演2201班帶來的話劇《下一站,天國》,宛如一幅細膩的情感畫卷,為觀眾徐徐展開一段關于親情、記憶與釋懷的動人故事。舞臺之上,學生們憑借精湛的表演,用記憶的碎片拼湊出生命沉甸甸的重量。隨著劇情推進,角色的每一次情緒起伏、每一句深情對白,都似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直擊觀眾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而在舞臺之下,同學們也在這段沉浸式創作與表演的時光里,悄然回望、翻動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深度交融 。
導演2202班:《你好,打劫》,荒誕背后的現實思索
導演2202班的同學們則帶領觀眾推開了那扇充滿未知的“門”,走進話劇《你好,打劫》中看似荒誕的世界。劇中,兩個走投無路之人精心策劃的闖入,卻演變成瞬間失控的困局。同學們憑借青春無畏的創造力與扎實的表演功底,將這場笑中帶淚、驚心動魄的故事詮釋得淋漓盡致。在令人捧腹大笑的臺詞與情節背后,是對社會現象、人性困境的深刻思考,讓觀眾在觀劇后陷入久久的回味。
這兩場演出也為22導演班的大學表演課程畫上了圓滿句號,收獲了現場領導、老師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導演23導演班:六部小品,百態人生的精彩縮影
23導演班的同學們同樣不甘示弱,以六部風格各異的小品作品,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風味人生。舞臺上,同學們或用幽默詼諧的表演引得觀眾捧腹大笑,或通過真摯動人的情感表達讓觀眾潸然淚下。每一位同學都全力以赴,將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用精彩的表現證明了自己的成長與蛻變。
此次期末匯報演出,不僅是同學們專業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他們藝術夢想綻放的起點。期待戲劇影視系導演專業的同學們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繼續以夢為馬,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在更大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子們迎著晨光奔赴練聲場,用日復一日的”出早功”書寫著專業的信仰——”能戰勝被窩的,只有對話筒的渴望!”同學們更是將晨功喻為”專業的呼吸”:”聲音藝術的生命力,藏在每一個破曉時分的氣息里。遼傳學子用腳步丈量晨光,丈量的正是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清晨”硬核打卡”:在堅持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練聲場沒有觀眾,卻有最動人的堅持。口部操的精準控制、氣息的綿長支撐、新聞語流的反復打磨、經典篇章的深情演繹……這些看似枯燥的重復,鑄就了聲音的筋骨。”大一時覺得是’酷刑’,現在成了’肌肉記憶’。”大二學生樊勇琿展示著手機里從不缺勤的打卡記錄,作為大二練功的“帶工人”,樊勇琿對早功帶給自己的影響深有感觸。”它教會我的不僅是專業技巧,更是’把簡單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這份融入血脈的自律,已成為遼傳播音人最閃耀的勛章。
汗水澆灌成長:從練聲場到大舞臺的自信蛻變
持之以恒的晨功淬煉,讓學生們在各類實踐舞臺上綻放耀眼光芒:
專業素養全面提升: 系統化的晨訓顯著提升語音規范度與表達感染力,近三年專業考核優秀率達85%,學生即興口語表達流暢度提升40%
實戰能力倍受認可: 學子在校級朗誦會、主持人大賽、影視配音展演等活動中表現亮眼,教師反饋:”晨功族”鏡頭前狀態更沉穩,語言邏輯性與感染力優勢明顯
職業精神廣獲贊譽: 參與”沈水觀瀾·興 沈陽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優秀詩與歌優秀作品匯報演出”等社會實踐中,遼傳學子們獲得了省市領導的高度認可。
育人新范式:在晨光中鍛造傳媒”生力軍”
遼傳將晨功升華為精神鍛造工程。播音與影視系系主任張為昱,每天早晨準時趕到早功練習場地,指導、監督學生早功完成質量;播音專業的教授們也不辭辛勞,為學生早功指導;影視學院院長英皓指出:”話筒前的光芒,源自無數個無人見證的清晨。晨功文化培育的不僅是’好聲音’,更是守時、堅韌、協作的職業基因——這是傳媒人行走天下的通行證。”如今,”晨功打卡率98%”已成專業名片,更衍生出”晨功互助小組””聲音成長檔案”等特色育人載體。
當第一縷陽光掠過練聲場,年輕的聲音正穿透晨霧。這日復一日的堅持,是青春對夢想最鏗鏘的告白。在通往聲屏之巔的路上,遼傳播音學子用晨光作序,以汗水為墨,寫下屬于自己的成長詩篇——清晨的“柳浪聞音”,永遠站著未來金話筒的預備役!
]]>從取景器看世界:在這里,現實與想象從無邊界
我們的故事,始于一只翻動分鏡腳本的手。黑白畫面里,那句每一幀都是未完成的拼圖正在被改寫——當你透過取景器望向教室,吊燈會化作電影打光板,投影幕布流淌出劇本臺詞,走廊里的人群以慢動作演繹導演調度。這不是超現實幻想,而是我們每天的課堂日常:
– 在無人機實訓課上,我們讓設備從掌心起飛,用延時攝影把校園變成流動的光影詩;
– 綠幕影棚里,攝像機鏡頭是我們的魔法杖,一幀幀搭建虛擬世界的奇觀;
– 達芬奇制作教室里,鍵盤敲擊聲與打板聲合奏成創作節拍,每一幀調色都是我們與光影的對話。
拿起鏡頭,你就是世界的執掌者——這句寫在宣傳片里的臺詞,正是我們對每個學子的承諾。
撕碎劇本的第101次:我們教你在破碎里重構藝術
宣傳片里那個裂痕膠片的瞬間,藏著我們最真實的教學哲學。當學生撕碎劇本的手松開,碎紙化作蝴蝶飛舞——這不是浪漫化挫折,而是我們深知:真正的創作,始于第101次的重新開始。
在實景演播室,我們帶學生記錄遼傳新聞的每一次快門,讓真實成為刻進骨髓的專業本能;在產學研合作基地,我們與影視企業聯手,讓學生從劇本到成片親歷全流程制作。還記得去年,我們的學生團隊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捧回金獎時說:那些在剪輯臺熬過夜的幀,最終都成了發光的勛章。
從膠片到繁星:你的創意,在這里有千萬種綻放方式
我們擁有4K影視制作實驗室、虛擬拍攝影棚、無人機航拍基地等20余個實訓場域,行業資深導演與高校學者組成的雙師型團隊會握著你的手,從光線運用到敘事邏輯逐個拆解。去年,我們的畢業生有的走進劇組擔任攝影助理,有的創立了自己的影像工作室,還有人帶著畢業作品入圍了國際微電影節——而這一切的起點,可能只是你在宣傳片里看到的某個瞬間:別等故事發生,來成為造物主。黑屏后的打板聲不是結束,而是我們對你的第一聲Action!
無論你想操控無人機捕捉云端的光影,還是在綠幕前構建虛擬宇宙,抑或用剪輯刀雕刻故事的靈魂——這里的每一臺設備、每一間教室、每一位導師,都在等你按下開機鍵。
2025:下一個光影執掌者,會是你嗎?
]]>遼寧傳媒學院始終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將其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納入各二級學院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教師全方位考核,堅持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電影學院表演與戲美系積極響應學校號召,通過召開師德師風專項工作會議、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等方式,引導教師深刻把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大意義,不斷提升自身思想修養,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德藝雙馨的要求塑造學生。
在參與《守疆筑渠》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們更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僅傳授專業的表演和戲美知識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同學們在藝術實踐中深刻領會到錫伯族人民不畏艱難、忠誠愛國、團結奮進的精神品質,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藝術觀。
《守疆筑渠》作為一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作品,從劇本研讀、角色塑造、服裝道具設計到舞臺排練,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表演與戲美系師生的智慧與心血。教師們精心指導學生,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每一件道具都嚴格把關,力求完美呈現。
在排練過程中,教師們常常不顧疲憊,經常加班到深夜,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耐心地糾正學生的錯誤,鼓勵他們深入挖掘角色內心世界,用真情實感去演繹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戲美教師則帶領學生精心設計制作服裝和道具,從色彩搭配到紋理裝飾,從款式風格到歷史背景,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和創作,力求通過精美的視覺效果展現錫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師們用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與擔當,也充分彰顯了教師在藝術教育中以文化人、以藝育人的崇高使命。
此次排練參賽活動,不僅是對學生們專業技能的一次重要檢驗,更是師德師風建設成果的生動展示。在教師們的悉心指導下,學生們的專業得到了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思想上也得到了深刻洗禮。
通過參與《守疆筑渠》項目,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了錫伯族人民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這種精神也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和熱情。同時,師生之間在排練過程中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和默契配合,進一步營造了積極向上、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遼寧傳媒學院電影學院 表演與戲美系將以此次師德師風活動為契機,繼續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更多德藝雙馨的高素質藝術人才而不懈努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