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簡介? ?

學校始建于1991年,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遼寧傳媒學院。學校位于遼寧省省會沈陽市,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主要培養傳媒藝術類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

遼傳北校區

教學條件。學校現有南、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600畝,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是一所建筑恢弘大氣、環境優雅宜人、教學功能完備、生活布局合理的現代化花園式大學。建有400米標準跑道體育場2個,座位9000余個;體育館2座,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座位4500余個;圖書館2座,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閱覽座位2500個,館藏紙質圖書100余萬冊,中文鏡像電子圖書27萬種,電子圖書135萬種,并配有中國知網、讀秀學術搜索等多種數據庫資源。學校2024年度榮獲“遼寧省文明校園”“遼寧省5A級社會組織”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年榮獲“遼寧省用人單位守法誠信‘A級’單位”,連續6年被評為“遼寧省平安校園”,餐飲中心被評為沈陽市A級食堂。

學校全力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校園建設,建有智慧教室60余間、計算機渲染工作站20余間以及設施國內一流的虛擬制片工場、實景演播廳、黑匣子劇場、動作捕捉實訓室、融媒體中心等各類現代化的實踐場所百余個,建有功能多樣、設施設備一流、能容納1000余人的大型實驗劇場。一流的軟硬件設備設施,為學生成功實現夢想提供強有力支撐。

遼傳千人實驗劇場

師資隊伍。學校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逐步建成了一支職稱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的高素質、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122余名,專任教師723名。其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部級專家、省級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103名,高級職稱教師占比37.9%,博士及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占比80.7%。

人才培養。學校牢固樹立“地方性、應用型、以傳媒藝術類為主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辦學類型定位,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20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事業單位開展了校企合作,是遼寧省文化產業校企聯盟理事長單位,遼寧省向應用型轉變試點高校。學校設立11個二級學院(部),面向文化與傳媒、廣播與影視、藝術與設計、信息與傳播等四大領域,開設39個本科專業。

遼傳南校區鐘樓廣場

學校致力于培養愛黨愛國,具有較高文學藝術素養與較強信息技術能力以及“自強不息、務實嚴謹、高效創新、追求卓越”精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傳媒藝術類應用型人才。學校高度重視學生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近年來,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共計獲獎3626項,其中包括遼寧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中國?麗水攝影節一等獎、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金獎、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一等獎、美國戴維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眾多國內外知名獎項。

“政產學研用”合作。學校始終堅持“政產學研用”合作共建,以傳承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助力文化傳播,先后獲批遼寧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沈陽市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并入選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主持完成“遼瓷藝術創新人才培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師生共同完成中國錫伯族博物館數字化升級改建、沈陽市非遺數字博物館建設、沈陽市百個口袋公園設計、沈陽地鐵車廂裝飾設計、國家反詐動畫宣傳片創作、《春來雁北歸》等城市文化微電影創作拍攝等多項科技轉化及社會服務項目。

“遼瓷藝術創新人才培養”開班儀式暨研討會

國際教育。學校高度重視國際化發展,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韓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知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注重培養國際化人才。獲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項。

辦學成就。學校面向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歷年高考錄取分數線均名列省內同類院校前列。近三年,報到率分別為93.5%、94%、94%。畢業生就業始終保持良好態勢,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專業對口率保持在80%以上,居于全省同類院校前列。學校優秀畢業生作為主創團隊成員,參與創作了《黑神話:悟空》《哪吒2》《大圣歸來》等國內外知名數字游戲及動漫作品。學校多次被上級部門評為高校就業創業工作先進單位。《麥可思報告》評價我校為遼寧省培養了較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文化、信息技術等相關領域提供了較多的人力支撐,較好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畢業生以“素質高、接地氣、上手快、能力強”的特點,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好評。

遼傳校園文化藝術節

學校現有教育部“雙萬計劃”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5個,校級一流本科專業13個;建設了省級一流課程43門。

學校矢志踐行“為國家培養人才,為行業輸送精英”的辦學使命及“志存高遠,德能日進”的校訓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堅定走內涵建設、特色發展之路,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更新于2025年5月